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
体裁分类:工作部署 主题分类: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发布时间: 2017-01-22 发布机构:发改局 浏览次数:29 字体:[大 中 小]
一、推进基础设施对接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把基础设施作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切入点。
1、编制发展规划。认真研究即将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空间、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等规划层面主动对接,编制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
2、谋划便捷交通。在交通上,要解放思想,超前谋划,加大公关,争取在国家、省铁路、公路规划时能够有所作为,以时间缩短来拉近与京津的距离,争取融入京津1—2小时都市圈。近期要做好308国道东移、客运总站建设,远期要关注京九客运专线等重要干线的进展。。
3、增加城市承载能力。完善县城道路、供水、供热、供电、污水管网和垃圾处理等设施,提升城镇功能。树立经营城镇理念,谋划建设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通过产权出让、经营权转让以及BT、BOT等模式,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积极吸引京津地区社会资本介入。以王官庄为重点镇、油坊羊绒、连庄合金、坝营农业产业化为特色镇,营造人气更旺、商气更浓、经济发展更有活力的特色小城镇,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为节点体系。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建设,加快城建重点项目建设进程,积极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加快生态建设。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全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创建生态园林县城为目标,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市。进一步加大推动全民创业力度,制定鼓励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口落户县城优惠政策,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增强城市吸纳力。
4、抓好载体建设。
经济开发区、汽摩产业聚集区、新材料工业区是我县产业发展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强化。要继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园区招商主战场的作用,使之成为我县承接京津外移产业的最重要的平台。
二、推进产业对接。
1、输出农业
突出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打造供应京津的菜篮子、粮袋子。推进翼龙、天之源、永青公司之间的合作,打造禽类孵化、饲养、分割、销售一条龙流水线,建设华北地区较大规模的禽类养殖加工基地。抓好农业园区、坝营等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营销水平,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2、引进工业
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把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当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带动产业升级。羊绒产业争取引进一批羊绒精深加工和知名品牌高端设计;汽车配件积极推进与天津津浦公司的合作,大力推进产品结构由单一零部件加工向总成化、系统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争取引进汽车整车企业,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以中航上大再生战略合金为龙头,利用京津科技人才优势,借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我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立县产业。
3、融合服务业
依托张氏文化、运河文化、金瓶梅文化、羊绒文化等资源,高标准编制清河县文化旅游规划,积极引进京津战略投资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强与京津冀及周边旅游市场的合作对接,争取清河成为京津冀旅游市场的重要节点城市;加快标准厂房建设,高标准谋划建设省级现代化物流园区、御捷第三方物流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特色产业优势,高起点谋划建设面向全国的汽车配件市场和合金专业市场,积极推进建材市场对京津冀的对接,逐步扩大影响力,加快汽车销售和二手车交易市场、粮食市场的规划建设,吸引京津金融、商贸、医疗卫生、养老、家政等高端服务业到清河设立分支机构,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建设,制定电子商务扶持办法,加大对京津冀地区的招商,争创全国电子商务创业基地。
三、推进科技人才对接。
加强与京津科研机构的对接,争取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提升我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奥捷科技孵化器为载体,利用政策、土地优势,创造宽松的产业孵化和创业环境,吸引京津科研成果中试转化,吸引中小项目到我县投资发展;依托清河汽车技术研究院加大与京津冀地区科研院所的联系,提升我县汽车产业档次和技术含量,打造500亿产业集群。在引进人才和技术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与京津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对接,建立中高端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创办清河职业教育学院。
四、推进软环境对接。
新一轮地区发展竞争中,竞争的焦点已经从创造硬环境和优惠政策为主,转变到以优化软环境,营造软环境优势为主。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公共服务型转变,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入手,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加大开放力度,大力营造良好的经商、吸商环境,为京津产业转移项目提供量身打造的服务。继续完善关于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有关政策,坚持诚信守诺,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对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各种产业对接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产业对接项目审批的快速通道,为产业对接提供高效有序的环境;建立健全产业对接工作机制。要做好项目的储备、策划、服务,分解落实责任,实行全程代办保姆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