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邢台市政协第十四届第四次会议 第212号提案的答复

体裁分类:政协委员提案     主题分类:其他           发布时间: 2024-02-29      发布机构:政府办      浏览次数:25     字体:[  ]

赵军委员:

你在市政协第十四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学习研究,您对我县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传承的现状分析,以及提出的建议,对加快推进我县大运河保护利用传承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现答复如下:

一、清河县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情况

历史上流经清河县的大运河包括现存的京杭大运河的卫运河段和已埋藏于地下的隋唐古运河永济渠。京杭大运河位于清河县东南部,是河北和山东的交界线,在清河流经长度为18.9公里。据考古勘探,隋唐古运河在清河贝州古城西侧,清河境内流经长度约为29公里,平均宽度150米。两条运河为清河带来过繁荣,也留下了油坊码头、朱塘口险工、贝州古城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水浒传》《金瓶梅》《三遂平妖传》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直影响着清河的民风民俗。

清河县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近年来,重点实施了七彩运河休闲绿道区建设项目、京杭大运河(清河段)左岸景观工程项目、朱唐口险工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工程,建成了益庆和盐店博物馆、非遗文化主题街区,提升了油坊码头、七彩观景平台、朱唐口险工等景观。

一是打造运河文化。清河始终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挖掘作为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基础,深挖大运河与清河县历史文化渊源,不断丰富运河文化内涵。一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曦阳掌太平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板书、滕小圣的传说被列入市级项目,民间小调、跑旱船、四根弦等项目被列入县级项目。深入挖掘运河相关传说、历史故事、民风民俗,先后编纂出版《流经清河的大运河》、《大运河的传说与故事》、《大运河地方歇后语》、《运河记忆》、《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等著作,传承运河文化,讲好清河故事。另一方面,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2014年争取文物考古专项资金492万元对油坊码头及险工进行了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2021年省文物局投资320万元用于朱唐口险工的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工程;自2018年开始至2021年,连续四年共争取省文物局投资360万元,完成了隋唐运河遗址和贝州城遗址外部四个方位区域的考古勘探;2021年,对清代道光年间益庆和盐店进行保护修缮,建成了盐店博物馆;2022年又争取省文物局专项资金50万元,对贝州城内进行了考古勘探。

二是打造运河生态。实施河道整治提升及生态系统保护,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沿岸村庄已全面实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卫运河重点水利工程和险工险段安装6个视频监控摄像头,加强对水利设施和非法倾倒垃圾行为的监督;积极对接山东临清,加大生态补水力度,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2022年争取国家专项债券4800万元。大力实施了七彩运河休闲绿道区建设项目,精心打造风景秀丽的运河文化景观廊道。项目位于油坊镇运河大堤及西侧,全长约18.89 千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油坊镇运河大堤下堤口道路改造提升,铺设沥青、水泥路面61.9公里,购置安装太阳能防汛应急照明灯 2300 套,视频监控平台系统 1 套,安装可音可视视频摄像头 300 个,主要是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休闲娱乐与户外健身需求,改善京杭运河清河段生态环境及硬件配套设施。目前项目已全部竣工,沿线十余个村庄路网、灯带、视频监控等设施进行全方位大提升,成为集卫运河防汛指挥调度、沿线各村治安联防联控于一体的综合网络信息化指挥平台和数字乡村建设新标杆。

三是打造运河旅游。2019年,实施了京杭大运河(清河段)左岸景观工程项目。该项目是2019、2020年清河县民生实事之一,也是邢台市第五届旅发大会重要点位之一。2019年重点打造大运河油坊码头至朱唐口险工段的核心区域,主要对18.89公里大运河核心区域堤顶道路硬化绿化,并建设配套的健身步道,对两侧大堤进行绿化美化,沿线打造油坊码头、朱唐口险工等景观节点。2020年对项目进行续建,重点打造以油坊码头为核心的周边1000米区域,对旅发大会沿途打造提升,对18.89公里运河大堤公路剩余部分硬化,建成了益庆和盐店博物馆、非遗文化主题街区,提升了油坊码头、七彩观景平台、朱唐口险工景观等,彰显运河古镇独特魅力,打造清河县乃至邢台旅游靓丽新名片。2021年9月,成功承办邢台市第五届旅发大会现场观摩任务,赢得观摩领导一致好评。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清河县将重点围绕打造生态运河、旅游运河、文化运河、经济运河,进一步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一)围绕打造生态运河“治水”,建设绿色生态带。1、建设全域水网。依据《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将运河西岸1000米范围划定为滨河生态空间,梳理县域内清水河、丰收渠等水系,谋划全域水网建设工程,建立系统的水生态环境。2、实施河道整治。加强与上级水利部门对接,用足用好本地水源,保障生态流量。加快实施河道整治提升工程,对沿河堤岸进行生态绿化和景观打造,将人工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沿河流水系两岸打造特色绿道和滨水主题公园,打造“水林相依、绿廊相连、景观相嵌”的绿美长廊。3、打造生态屏障。以京杭大运河清河段为基础,打造滨河生态屏障,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田园防护体系和沿岸特色防护林建设。

(二)围绕打造旅游运河“塑景”,建设缤纷旅游带。1、打造油坊码头至朱唐口险工遗址段核心展示带。充分利用大运河清河段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多种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油坊码头至朱唐口险工堤顶绿化美化和文化提升项目,积极打造油坊码头至朱唐口险工遗址核心展示带。2、重点谋划实施朱唐口险工遗址文化公园项目。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唐口险工为主体,勘探复原朱唐口船坞旧址,依托其保护修缮成果,对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打造朱唐口险工遗址文化公园。3、谋划实施大运河水工遗产展示园项目。以南李庄、后孙庄为核心,着重展示文化遗存、古代水运名镇遗址及其水工设施,打造集展示、观光、休闲、学习为一体的水工遗产展示园。4、谋划实施运河人家美食城项目。以当地特色小吃品尝及制作工艺展示为主,把清河名吃集中起来经营,不断扩大旅游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运河景区吸引力。

(三)围绕打造文化运河“兴文”,建设璀璨文化带。从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繁荣入手,进一步加强大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盐文化、民俗文化、状元文化等考古、勘探和保护性发掘,为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1、谋划建设清河县博物馆。充分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国家文化公园有关博物馆、纪念馆建设的政策机遇,在青阳广场大剧院北侧文化旅游建设用地中确定的博物馆规划选址,或在其他适宜位置,谋划建设清河县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从文物库房走进群众视野。2、梳理赓续大运河文脉。组建大运河专家委员会,对县域内与大运河相关的文物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搜集整理、研究汇编,在文脉梳理中加强大运河文化内涵及其精髓的挖掘提炼。3、推动非遗开发与宣传推广。实施非遗振兴计划,推荐曦阳掌太平拳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托清河武术家协会牵头成立的大运河武术联盟,举办大运河沿线城市武术邀请赛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4、深入挖掘清河“状元文化”“宰相文化”。科举制度1283年间,全国共产生文武状元777名,其中河北41名,清河独占10名。隋末唐初时清河人孙伏伽,是我国科举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状元。东汉到五代900年间,清河出现了诸如三国崔林、北朝崔宏、唐朝张文瓘等在内的20多位宰相。拟积极对接中国民协等机构,争取为清河命名“中国状元文化之乡”和“中国宰相文化之乡”。依托现有大剧院状元广场进行改造提升,建设状元和宰相文化展厅,进一步丰富清河文化内涵。

(四)围绕打造经济运河“活城”,建设古城风貌带。1、保障空间需求。按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保护规划》《河北省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的相关要求,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大运河沿线、隋唐古运河沿线相关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工作,保障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合理空间需求,积极打造全国大运河文化带重点节点城市。2、盘活文旅市场。成立清河县文化旅游公司,整合全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清河特色文旅融合产业集聚区。3、修复运河古城。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依托,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对贝州古城、隋唐古运河遗址进行勘探修复,加快恢复宋代历史风貌,让城市更具文化底蕴。4、打造运河古镇。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积极推进油坊运河古镇等运河沿线古村落、古遗址保护,依托运河沿岸民俗风情,建成以油坊镇为代表的生态环境美、农旅融合深、创意氛围浓的运河旅游风情小镇和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区。